首页 > 武侠修真 > 漫步诸天的道士 > 第29章 玉蟾道场,止止坐忘

第29章 玉蟾道场,止止坐忘(1/2)

目录

“师父,就是这里吗?”林平之站在竹筏上,抬头望着前方,眼中带着几分好奇与期待。

太渊负手而立,目光悠远,微微点头:“不错,我们已经到了。”

竹筏缓缓漂在九曲溪上,溪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参天,碧草茵茵,仿佛一片世外桃源。远处,青石磊砌的山坡上,隐约可见一座古朴的庙观,掩映在苍翠的林木之间。庙观上方,一块斑驳的石匾上刻着三个苍劲的大字——“止止庵”。

太渊凝目望去,止止庵清净古雅,背倚大王峰水光石,侧临铁嶂峰,傍水一方。

当下赞道:“这里真是一个清修的好去处,走。”

他说完,也不见如何动作,只是轻轻一挥衣袖,竹筏顿时如离弦之箭,顺着溪流疾驰而去,林平之只觉耳边风声呼啸,眼前的景色飞速后退。

不多时,竹筏靠岸。

太渊轻轻一跃,踏上陆地,衣袂飘飘,林平之紧随其后,脚步轻快,可见功夫越深。

两人沿着青石小径缓步前行,四周静谧无声,唯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溪水流淌的潺潺声。

林平之深吸一口气,只觉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师父,这止止庵为何取名‘止止’?莫非有什么深意?”林平之忍不住问道。

太渊目光深邃,缓缓说道:“‘止止’二字,取自《庄子》‘止于至善’之意。此处远离尘嚣,正是让人放下杂念、回归本心的绝佳之地。修行之人,若能在此静心修持,必能有所悟。”

《易传彖传》告诉我们:“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庄子》也说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法华经》说:止止妙难思。

白玉蟾则认为:“青山白云无非止止也;落花流水,亦止止也;啼鸟哀猿荒苔断藓,盖是止止。”

“止止,非止之止。止实谓止之止而已矣。”

“止止”首先是抑制非分念头,使纷繁复杂的心思归返,由杂而还纯,达于“至一”。

白玉蟾主张:止于物境,以物洗心;心物俱忘,道由真显;景随主化,因景寓玄。

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耳目,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

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

止止风景无限。

背倚大王峰,面对虎啸岩。左侧天柱,右侧铁板。

临溪一望,一棵合抱的古松正在送迎客人。

步入幽溪,且听鸟鸣水喧花落,拾级而上,赏梅观竹抚石。

散步开去,有百年不践之苔可踏,有世上难觅之花堪折。

到得高处回首,端的是个背有靠,前有抱,左右可托,脚下溪水环绕所在。

更有旗山猎猎这边来,鼓峰阵阵那边去。

再往前行只能攀登而上,有一巨大石穴,可以崖居。

太渊闭目,让自己的思绪在山谷间自由飘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