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景冬立书,太渊赠文(1/2)
翌日。
晨光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景冬悬腕握着狼毫,笔尖在宣纸上游走如龙。
听到脚步声,他并未停笔,直到最后一竖如利剑般落下,才将笔搁在青瓷笔洗旁,转过身来。
“太渊道长昨夜歇息的可好?”景冬招呼道,笑容和煦。
“有劳景院长了,贫道和几位徒弟四处游历,餐风露宿是常事,现在能有片瓦遮头,已是难得。”
太渊目光扫过景冬笔挺的身姿和案头铺开的宣纸,问道:“景院长偏爱立书?“
原来景冬悬腕执笔时,不是坐着,而是站立挥毫。
“旁人练字讲究正襟危坐,老夫却独爱这站姿。”
说着景冬微微挺直脊背,右手虚握笔势,“你看,这般既能舒展筋骨,又可借全身之力运笔,写出来的字才够苍劲。“
这时。
景冬瞅到了太渊手里的一叠稿纸,眼中闪过好奇:“道长这是……?”
“贫道师徒叨扰贵院,若以银钱相酬未免俗气。想着书院雅地,当以文章报之,权当给书院的后生们做个谈资。”
太渊递过手里的稿纸,这是他昨夜回到厢房后,按照自己的记忆连夜赶写出来的。
对他现在的精力来说,十来天不眠不休那是完全不成问题。
想当初,南宋五绝在华山论剑,大战七天七夜才分胜负。以太渊现在的肉身和精神强度,那更是不在话下。
景冬接过稿纸,随即笑着说道:“那老夫可要好好拜读一下道长的佳作了。”
说着两人就一起走到了一旁亭里,景冬挥手吩咐侍者准备早点上来。
景冬垂眸扫过标题,浓眉忽地挑起:“《理学要旨》?“
手指在“旨“字最后一笔上微微一顿——这字写得筋骨嶙峋,转折处却圆融之意,宛如太极。
“道长还对我儒家学说有过研究?”景冬抬首询问道。
同时将稿纸平铺在青石案上,取来一方随身印刻压住边角。
“贫道乃是全真道统,全真讲究儒释道三教一祖风,贫道自然要兼修各家。”
“全真道统?不知是传自哪一脉的?”景冬好奇问道。
因为全真现在的传承实在是太多了,像什么龙门派、遇仙派、随山派、南无派、清净派、紫阳派等等。
“正是天台山紫阳一脉。”太渊答道。
“原来是南宗传人。”景冬眼睛陡然明亮起来,“那老夫可要拜读一番了。”
“都是大家语录,道长只记得这么多了。”太渊轻轻笑道,“这里面有《中州道学编》,已著录好。是书辑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五子之书为一帙,书首各列小传。”
“其於周子录《太极图说》,复摘录《通书》六章;於明道程子录《定性书》、《识仁说》、论气质之性及语录。”
“於伊川程子录《颜子所好何学论》、《四箴》及语录;於张子录《西铭》及语录;於朱子之书亦止采《仁说》一篇及语录四十条。”
内容不多,十几张稿纸,景冬很快就看完了,脸色上也浮现出欣喜之色。
心底自语道:“这《定性书》的批注版本,我院藏书竟从未见过…还有这《仁说》的摘录,恰好补上了朱子语录的缺失部分……”
他合起稿纸,摩挲着边缘的毛边。
景冬指尖轻轻摩挲着稿纸边缘,“道长有所不知,这几篇先贤语录虽在书院藏书中偶有提及,但多为残篇断简。今日得见道长整理的完整辑录,尤其这几处《定性书》的批注,正是我院藏书阁中缺失的要紧部分。“
他忽然起身,对着太渊郑重一揖:“此等珍贵文稿,老夫就厚颜收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