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音乐无国界第一步(1/2)
日内瓦的晨雾还没散干净呢,胡逸就拖着行李箱从机场出来了。他后脖子那儿还带着飞机上空调吹出来的那股子凉意。
他低脑袋瞅了瞅手表,嚯,比约好的时间早了半个钟头。这可是他在琴行打工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守时嘛,这是对事儿对人最基本的尊重啊。
国际教育援助组织的总部就在莱蒙湖边上,那奶白色的大楼在晨雾里头若隐若现的,就跟一块泡了水的方糖似的。
胡逸站在玻璃幕墙前面整他衬衫领口的时候,门童就一路小跑过来了:“胡先生,大卫先生正在三楼会议室等您呢。”
胡逸一推开门,立马就瞧见长桌子那头有个穿西装特别笔挺的男人。
大卫那头银发梳得那叫一个齐整,一丝儿不乱。他戴着金丝眼镜,那眼神就跟扫描仪似的,胡逸刚进门,三秒钟的工夫就把他从头到脚看了个遍。
“胡先生。”大卫站起身来,伸过来的手骨节特别分明,手上还带着常年握钢笔磨出来的薄茧呢,“您搞的那个音乐环保活动我看过报道了。去年在非洲草原用旧乐器弄出来的音乐教室,那可真是相当有创意啊。”
胡逸一坐下,就瞅见自己面前摆着一沓文件,封皮上印着“跨国音乐教育援助可行性评估”这几个字。
“不过跨国援助可不是办慈善晚会那么简单的事儿。”大卫把文件打开,手指就点在“政治敏感度”那几个字上,说道:“A国穷得教育资源都没多少,连基础乐理教材都得手写;b国呢,刚闹过文化保护主义那档子事儿;c国的地方武装啊,把学校都当成临时营地了。您打算怎么让一把吉他能在这种情况下派上用场呢?”
胡逸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拿出一叠照片。最上头那张是他上个月在云南山区拍的。照片里有七个孩子围着一把少了弦的木吉他呢。最大的那个女孩拿树枝当拨片,其他孩子跟着哼《小星星》,还都跑调了。
胡逸说:“三年前我在直播里讲‘音乐不该有门槛’,结果有观众骂我,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把照片推到大卫面前,“后来我让人去统计了全国山区小学音乐器材缺多少。这一统计可不得了,发现78%的学校连一架电子琴都没有。你看现在那些孩子啊,能在旧奶粉罐上敲出节奏,用竹管做排箫。就是说呢,乐器啥都能当,但重点是得让孩子们知道,音乐是值得期待的。”
大卫的眼神就停在照片上不动了。第二张照片里还是那群孩子,抱着他捐赠的新吉他,笑得那叫一个开心,缺了牙的牙龈都露出来了。
胡逸接着说:“所以我的想法是,每个国家都单独做个需求评估。”胡逸把平板打开,找出三张地图来。他说:“A国缺基础乐器,还得给教师搞搞培训;b国呢,要是能让本土音乐人参与合作,抵触情绪估计就能少点;c国……”他的手指停在c国地图上,“从流动音乐教室入手应该行,不过得绕开那些有武装冲突的地方。”
大卫把眼镜摘下来擦了擦,镜片后面的眼神变得温和了些,说:“您对‘因地制宜’的理解比我想的要深啊。”说完就把文件合上了,又接着讲:“可A国是第一个试点,他们的教育部门对国际援助一直都特别谨慎。A国教育部文化司司长是玛丽·约翰逊女士,我觉得您今天就得飞到A国去。”
A国首都的机场就像个被岁月折腾得破旧不堪的老玩具。
胡逸拉着行李箱走下舷梯的时候,一股夹杂着尘土的热浪直往脸上扑。远远地能看到一群又黑又瘦的孩子追着行李车跑呢,有个孩子手里举着个用铁皮罐做的“鼓”,正拿着树枝敲得像模像样的。
玛丽的办公室在教育部大楼的顶楼,百叶窗拉得死死的,空调嗡嗡作响,声音特别刺耳。
这位穿着藏蓝色西装的女官员把咖啡杯往桌子上重重一放,说道:“胡先生,A国每年都要接待27个国际援助项目呢。去年有个组织捐了三百台钢琴,结果因为没电,三分之二都成了破铜烂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