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时代的差距(2/2)
“没错!所以真正购买这些水泥雕像的,大多是那些无力购置真正大理石雕像的穷人。真正的贵族,永远不会舍弃大理石的奢华。我们的技艺与作品,永远都有立足之地!”
亚历山大所言,皆是肺腑之言。毕竟,凭借他前世的阅历,深知真正的大理石所蕴含的奢华与华丽,是无可复制的。
这番逻辑清晰的推理,以及对其生意前景的肯定,瞬间让老人精神为之一振。他兴奋得跳了起来,大声说道:
“对!对!大人您说得太对了。哈哈哈,铜和铁虽用途有相似之处,却也能共存共生。哈哈哈,看来是我庸人自扰,想太多了!”
不难看出,拉蒂有个有趣的小怪癖,每当他心情愉悦之时,便会重复自已说的最后一句话。
亚历山大的话语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喜悦之情,“嗯,虽说世间有愚人金,但这并未让金匠们失去生计。真正高品质的东西,总会吸引那些品味高尚之人。您只需勤奋努力,继续保持便好。”
拉蒂自然听出了这句精妙的文字游戏,亚历山大在老人的欣喜若狂中,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
亚历山大满心欢喜地离开了石匠工坊,心中坚信,这座城市未来的雕塑家数量定会有所增加。之所以目前尚未实现,原因在于进入这个市场所需的技术门槛颇高。
在开始制作第一件作品之前,工匠们至少需要十年的经验积累,而且水泥作为一种受到严格监管的资源,因其稀缺性,从未向公众出售过。
因此,人们所能获取的少量水泥,要么是一些建筑工人冒险走私出来的,要么便是从亚历山大为寺庙委托制作的几尊混凝土雕像中获取的。
亚历山大深知,倘若他决意将水泥投放于公开市场,不出几日,水泥定会如燎原之火般畅销无阻。而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用它制作的最热门物件并非房屋或住宅,而是雕像。
虔诚的赞扎尼特人对雕像以及玻璃制品,怀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奇特迷恋,仿佛这些物件承载着他们内心深处某种神圣而神秘的情感。
就在亚历山大悠然离开石工坊,渐行渐远之时,不经意间,他的目光被一家售卖玻璃制品的商店所吸引。
虽说只是一家店铺,但其规模之宏大,着实令人咋舌。它几乎占据了整整一个街区,相较莫鲁斯那已然堪称赞赞最大店铺之一的珠宝店,还要大上好几倍。
这家店,乃是亚历山大倾注心血与巨资打造而成的杰作。
此店由纯黑色玛瑙以及从马特拉克精心进口的顶级花岗岩筑就,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庄严肃穆的寺庙,散发着神秘而高贵的气息。
深浅不一的黑色石头巧妙排列,形成层层叠叠的波浪状,其上雕琢着神秘而复杂的图案,令人目不暇接,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墙壁上,巨大的窗户犹如巨人的眼眸,通透而明亮;当亚历山大踏入店内,更是惊喜地发现,屋顶上竟设有几个别致的“舷窗”,阳光透过这些“舷窗”,如丝丝缕缕的金色丝线,轻柔地洒落在店内的每一个角落。
若逢暴风雨肆虐,在空地正下方的楼层,有一方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小花园。
园中树木葱茏,枝叶繁茂,甚至还有一座人工水池,静静地坐落其间,宛如一面明镜,专门用于吸纳那如注的雨水,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宁静与美好。
亚历山大在这家商店所耗费的钱财,甚至远超他精心装修自家府邸的花费。
不仅如此,这里的戒备更是森严至极,四周驻扎着手持崭新闪亮戟的武装人员,他们身姿挺拔,宛如钢铁卫士。
单是他们那威严的存在,便足以让绝大多数平民望而生畏,不敢轻易靠近。
这家商店的老板,是一位衣着考究、身着红色长袍的中年男子。
见亚历山大莅临,他自然是以最高的敬意,诚惶诚恐地迎接。
在他身后,还跟着一小队身着长袖蓝色长袍与礼服的俊男美女,宛如一群优雅的仙子与绅士。
他们身上的衣服、鞋子,以及各式各样的饰品,皆是由“公司发放”,使得整个随行队伍显得光彩照人,颇具气派。
除了那位身着红袍的老板,其余众人皆是亚历山大的奴隶。
这些奴隶,皆是奴隶贩子精心挑选,保证他们拥有出众的美貌、迷人的魅力以及优雅的举止,才被亚历山大买下。
他们之中,许多人甚至与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或许是在贵族家族中失宠,无奈流落至此;有的可能是在残酷的战斗中不幸被俘;还有的仅仅是遭遇绑架,命运的轨迹就此改变,就如同艾莉亚一般。
鉴于他们曾经相对崇高的地位,以及如今所展现出的美好态度,亚历山大仁慈地承诺,只要他们能忠诚服务六年,便给予他们梦寐以求的自由。
不仅如此,在这六年期间,他还会每月给予他们100罗帕尔的丰厚工资,当然,这其中扣除了伙食、衣服、住房、工作服以及一小部分进货费用。
如此慷慨的条件,也难怪所有的助理都对取悦老板一事满怀热忱,迫不及待地想要以各种方式奉承他,殷勤地带着他参观商店,竭尽全力希望他至少能记住自已的名字。
无论是身姿婀娜的女子,还是风度翩翩的男子,都仿佛一群渴望得到主人青睐的鸟儿,围绕在亚历山大身边。
亚历山大却只是漫不经心地将一些美女那仿佛迫不及待想要被他占有的冷漠目光抛诸脑后,悠然转过身去,细细查看起店内正在出售的琳琅满目的商品。
倘若有人以为这家玻璃店与现代的玻璃店会有几分相似,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这里绝非普通商家那般,只是简单随意地将玻璃制品堆放在货架或敞开的桌子上展示。
相反,人们更容易将这个地方想象成一家奢华的珠宝店,那些精美的玻璃制品,宛如稀世珍宝般,被单独陈列在大理石基座之上,放置在如血般鲜艳的红色天鹅绒上,散发着令人炫目的光芒。
事实上,考虑到它们每件的价值几乎与等重的黄金不相上下,如此精心的对待倒也无可厚非。
店内,高脚杯、圣餐杯、镜子、花瓶、小雕像……每个类别都在这巨大的商店里拥有专属的展示区域。
然而,它们摆放的间距甚远,使得整个地方显得空旷而宁静,宛如一座艺术的殿堂。
店内的桌子、椅子和架子亦是寥寥无几,这愈发让此地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博物馆,而非寻常的商店。
这一切,皆是亚历山大有意为之。
他精心设计这家商店,旨在让每一位踏入其中的人,都仿佛置身于艺术的盛宴,感受到的是艺术品的独特魅力,而非普通廉价“产品”的平庸。
亚历山大仿若一位漫步于艺术长廊的鉴赏家,以半圆弧形的路线,从一种产品缓缓移动到另一种产品。